素质教育9年,爱恨培优12年?
黑压压的人群,人头攒动。有些身材娇小的家长钻到人群的最前面,静静等候。有的来晚了,则只能在人群的最末端,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挥舞着手臂大声吆喝起自己孩子的名字……
当我把上面这张图发到朋友圈时,很多人都在下面评论问我:”这是在搞么事啊?““不是还冒到高考吗?”
的确,这排场,真的和高考完的场景有的一拼——我们在一个寻常的周五捕捉下的这一幕,是来自某培训机构门口的画面,这样的景象,在每周末都会上演。
而作为95后的吃货君,在被震撼了片刻后,又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走出来的一张张之嫩嫩的脸庞和家长们亟待接过书包架在自己身上的模样,不也正是我的童年吗?或者说,是我们的童年。
诚然,如果仔细算起来,不止是童年,可以说,从小学到高中,培优就一直伴随着大多数人的成长。
▼
孩提时代第一次接触到补习,是从青少年宫开始的。
犹记得每一堂珠心算课:同学们的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老师一颗颗数着算盘上的珠子,内心惊叹于古代算法的巧妙。
楼下的舞蹈课上,女生们腿紧压着玻璃,老师从身后走过,帮忙端正姿势,一张张通红的小脸同扎起的高发髻一起崩得紧紧地,家长在窗户外注视着,手里也捏了一把汗。
还有那些绘画班、书法班、羽毛球班……这些在学龄前上的课,有着一个特有的词条来形容它们:素质培训班。
不过,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口中,大家更乐于称之为“兴趣班”。这些兴趣班的集合,其实已经是“培优”于某种意义上的初见端倪。
而“培优”一词的正式闯入,则是在1997年,武汉社会力量办学颁布了001号证后,培优从武汉的地下走向地上,并逐渐开始扩张规模,武汉的培优科目也越来越多,本土、外来的培优机构也逐渐扩大。
对于大多从小学便开始有过培优经历的人而言,阳光喔、新东方、慧泉、尖峰等等这些机构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
而前些时,在手机上收到阳光喔作文团购39.9元一节的消息后,不由得想起当年爸妈排队报名的景象……于是,我们又去了一次阳光喔的旧址。
▼
万松园横路的夏天,总是被道路两旁枝繁叶茂的大树笼罩着,显得格外阴凉。“下一站,万松园横路。”705路公交车的报站声一响,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们便冲下了车,往回走,再左转,便到了阳光喔。
// 万松园阳光喔旧址 现状
两层楼的每一间房间,从一期到六期,都不停传出一阵阵的欢笑声:老师在课堂上一边用幽默的语句塑造出“美丫”“喔喔头”等阳光喔专属人物的故事,一边比手画脚地模拟出他们的姿态,引得学生们捧腹大笑。随后,故事会结束,画风一变,老师开始指导同学总结出刚刚故事中用到的语句和神态,学生们也开始写作了。
最先写完的学生,会举手给老师翻阅自己的作品,写得好的有奖励,不止是老师会用有感情的语调全班诵读,也会给孩子们喔币,所以每次作文时间不到一会儿, 便常常能听到大家写完后纷纷踊跃地呼喊着“我、我”的声音,每个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想得到喔币——在阳光喔中,喔币就是一种荣誉。喔币是阳光喔自创的产物,可以用来兑换礼品:200分等于一个黄色喔币,5个黄色喔币为一个绿喔币,5个绿喔币为一个蓝喔币,以此类推,最高为七彩喔币。
好的作文会被贴出来放在展览墙上,优秀的小作者会被推荐参加各个作文比赛——在那个“楚才杯”作文参赛名额一票难求的时代里,阳光喔似乎总有着各种方法弄到几个给学生们。
除了那些表彰和奖励外,记忆里,在阳光喔,每一堂课的时间似乎都过得非常迅速而又快乐,就连课间,老师都会和学生玩猜拳的游戏。如果你不那么讨厌写“小练笔”,那在这儿的童年补课生涯,想必,你定然是快乐的。起码,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更像一种朋友的关系。
// 那间粉色招牌的珍珠奶茶店已经不在,门口的鸡排店却还在,闲聊的间隙,老板笑着问我们:“你们以前也在阳光喔培优吗?”
今天,其发展最旺盛时期的人声鼎沸早已消失不再,以前的入口被围了起来,内里变成了停车场,看守的师傅躺在摇椅上悠闲地扇着扇子。十年前的此时,一群孩童正捧着2块钱,奶茶粉冲出的珍珠奶茶,在这里快乐地奔跑。
奶茶涨到10元起步,也开始讲究用鲜奶冲调的现在,阳光喔搬了地方,听说也扩大了规模。当我们想进去一探究竟的时候,前台的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相当于以前的万松园,不过环境更好了。“
虽然,没能进到里面拍摄, 不过我想,那些孩子目不转睛盯着老师的眼光,和挥舞着小手,奋笔疾书的模样,一定和我们当年一模一样。
// 搬迁到京汉大道的阳光喔武广校区 虽然变更了地址 但LOGO还是一样极具标志性
而距离阳光喔两站地铁的明心书院,则是刘嘉数学的新校区。说“新”,当然是之于00后之前的这一辈人来说了。
——说起培优,除了阳光喔、新东方这样全国连锁的教育机构外,在武汉,也有很多老师开设的小班,是大家会选择去上培优的地方,你总能听到:潘老师英语、 李老师语文 、轻松教育等等声名在外的课堂名臣,而其中,刘嘉数学不得不提。分班、考试、教鞭体罚,是在刘嘉那里上过奥数的人们,对其留下最深的三个印象标签。
刘嘉给人的印象有多深?上面时是吃货君问到好友关于刘嘉旧址的具体位置,虽然已经小学毕业十年了,但这位好友还能立马划出他在球场街的旧址。
而现在的明心,走进去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墙上LED屏显示的班级和课程时间,再往前走些,便是咨询窗口了。在里面参观时,吃货君听到身边2位家长的对话:
”一额,你的伢也在这里?“
”是滴,是滴。你的伢是几班啊?“
”1班啊。“
”哟,1班好,那以后不得了,不得了。“
// 距离17:45的下课时间还有30分钟时 就已有大批家长陆续前来等候
”不得了“不止是因为刘嘉的名气也不止是因为1班可以由刘嘉带领——20余年间,刘嘉手下培养出的尖子生源源不断。”
”不得了“,或许,也正是这些家长送孩子们来培优的原因,也正是从小学开始,培优这个词,便会一直笼罩着学生们的业余生活,直到高中的原因。
▼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明心的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已涵盖,但位于永清街的中原大厦,似乎是更多初高中的选择倾向。
周五傍晚六点多的时候,中原大厦的电梯口,便围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等电梯的人,他们大多身着校服——很多学生,都是直接放学后买一些食物直接打包来上课。
这一层有些老旧的写字楼,几乎每一层都分布着不同的培训机构,每一层的电梯门上都贴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当年或历年来优秀学生的名字及各科分数。
吃货君也曾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在这里上过衔接班。记得那间狭小的教室里,写题目写累了,抬头望去,贴着蓝色保护膜的窗户后,隐约可以看到江景,望着江景发上片刻呆,那便是那个当下,最大的放松了。
还记得那一年,中原大厦的电梯常常停电,暑假补课的时候,爬上去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不过,有些学生却是乐此不疲的。
比起之前很多是家长为主导报的培优班,选择来这里上课的学生,很多都是冲刺中考或者高考,为了查漏补缺来上课,除了大课外,也有一些一对一的小课。收费大多根据年级和上课的老师资质来定,就在吃货君14年高考前夕补习化学时,一对一的课程收费已达到150元一小时。
而这样的一对一课程,在武广公寓楼等地方也都有开设。在那个还没有家委会的年代,家长们总能找到些口口相传的渠道来打听哪里的培训机构好,哪里的小课老师牛,然后就算需要驱车从汉口开到武昌去上课,家长也不辞辛劳。
不过,送到楼下,孩子们去不去上课,或者有没有认真上课,是不是每节课都消化吸收了,就不得而知了……
譬如,一些读者就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培优趣事:(不知你是否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77
我这个人很拖沓,对奥数比较排斥,以前在刘嘉那里,
我总是迟到,迟到以后就不敢进教室,于是就逃课去图书馆的儿童馆看书……
哈哈哈,我小时候真的很喜欢逃课,我还会逃课去我好朋友家玩游戏机,然后因为我好朋友的哥哥是我幼儿园同学,她全家都认识我也认识我家长……我每次逃课时候还要她奶奶别告诉我家长。
@上星川
我也在刘嘉那里上过,但我进不了A、B班,是实验2班的。
...毁我青春。
@Bunny任
我有一次在一个私人老师那里上课,找学霸要到了答案,
自己编了过程,老师夸我想到了新的解题方法,我:???
@青山钟汉良
一晃十多年了,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销品茂三楼里面学过那个英语,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电脑吧,他也会在他那个店里面摆很多的电脑,然后电脑里面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游戏,就是有弹球、纸牌,扫雷之类的。然后当时就……还死气白咧的求着我妈说一定要在那里上课,然后每天下课了就可以在那儿玩儿一下。
然后上初三的时候,青山这边有一个叫树藤,后来改名叫方圆了。是开那种大课的,一堂课,70多个人。坐最后一排的可能都听不见,可能都看不见老师长什么样子,都看不清男女,
但是就有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有很多的同学,自己学校的课都不上,就跑去上那个。
@张阔太
小时候,我妈给我在新东方报了课,好像因为有一次我迟到了一二十分钟不敢进去吧,第二次我就怕老师说我,接着我就连续三四周没去上课,后来我们老师终于忍不住了,给我妈妈打电话问我怎么没去(我好像还佯装我妈打电话请假,其实老师已经听出来没揭穿我……)事情败露,我妈妈就把我往死里打了一顿,emmm....做人要诚信,那位叫penny的老师,如果看到,就sorrry啦!
@神仙啜
培优用心听还是有用的,我高中的时候,地理37分,结果高考前,我妈帮我找了个地理小课老师,我就上了几个星期吧,高考地理都70多分了。
收到这些朋友们分享的故事时,正值17:45,明心书院的学生全部放学出来,也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兴许是太久没有见到这些补课地方的景象了,那一刹那,我真的有种回到高考出来的错觉。
其实仔细想来,培优究竟是为了什么?往近点说,是那句盛行多年的口头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而对于很多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来说,是为了高考,考上好的大学。
每个孩子心中,对培优的爱恨不同,每个家长心中,对培优的解读不同。记得毕业后的一个饭局,和妈妈讨论到这件事,妈妈说“就是那个时候大家都去培,我就让你去培啊。”
那会儿,在一篇“小练笔”里,我写下了《我恨培优》这样的标题,妈妈看完嗤之以鼻。此刻,当我快要敲完这篇文章时,那个被培优充斥着业余时间的时代早已离我远去,也离很多和我同样年代生人的朋友们远去,而我们对家长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流转,又多了些。
我想,数年后,这群面庞稚嫩的小学生们,也会迈着同样节奏的步伐走出高考考场,而在门口等待的,仍旧是这批翘首以盼的家长们。
不知,到那一天,他们是否还会记起当年这番场景,长舒一口气,感慨终于解放了,而他们的父母是否会回首起这些年接送孩子培优、补习的经历呢?
你在学生时期培优过吗?
你对培优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回忆。
✍️ 编辑 / 一甜南瓜
📝 主编 / 白廓
📷 图片 / iXzKi &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